知来路,明方法,启新程——学校召开2020年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

发布者:任彦媛发布时间:2020-07-20浏览次数:1438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是检验学校自转型以来建设成果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开启“十四五”的谋篇布局之年,更是保障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不断向上突破的奠基之年。

7月16日上午,学校就“十四五”学科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在定淮门校区召开2020年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王建明书记、崔新有校长、吴光林副校长、张晓副校长出席会议,各二级学院书记、院长、教学副院长和系主任,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学科建设处、科技处、信息化建设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教育科学研究院、后勤处、资源建设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研讨会由张晓副校长主持。

研讨会上,学科建设处唐荣处长以“知来路”为原点,对标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并总结了建设经验和不足;再以“明方法”为核心,明确了学科专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框架和编制程序,为各学院“十四五”学科专业规划提供思路;最后以“启新程”为方向,从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以及学院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规划”等方面出发,为各学院“十四五”学科专业规划的撰写指明方向。

随后,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就本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完成情况分别进行了汇报,并结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要求及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规划目标和建设水平指标,对本院“十四五”学科专业规划布局进行了介绍。参会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财力建设和保障规划、向上突破与跨界发展、“科技兴校工程”与科研服务、“质量立校工程”与教学评价、教育政策与教改课改、后勤保障与“校区建设工程”、资源建设早规划和弱化大屏建课等方面,提出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规划。

研讨会总结阶段,王建明书记以《学习习近平新思想 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为题,围绕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论精髓,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讲”,办好开放大学,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也要彰显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二是“从人民为中心的角度讲”,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三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塑造价值、提升能力、传承知识、健全人格、激发梦想”,学校管决策,部门管协调,学院管办学。 

崔新有校长在总结时通过分析新冠疫情、信息技术和科技变革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今后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在内的所有学校建设规划都要充分考虑这一时代背景,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个以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为基础、以信息化为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大学。崔校长强调,对于我们这样一所新建高校来说,只有把信息化技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到极致,才能形成开放大学的特色,才能在高校林立的江苏走通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完成打通普惠教育、公平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战略任务。结合“十四五”学科专业规划编制工作,他提出了三大思维:一是要确立设计思维,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思维就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就是设计,虽然大家来自不同部门,但作为规划的设计者都要有宏观视野,要能从全局看问题,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规划才能真正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要求;二是要树立忠诚思维,也就是要大力弘扬主人翁意识,学校正处在一个高校林立、强校林立,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我们每一位教职工都应当牢牢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建立忠诚思维,为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贡献力量、贡献智慧、无私奉献;三是要植根文化思维,要以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形成制度文化,引导学院和职能部门遵循规律育人、遵循规范办学、遵循规矩治校,确保改革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四大战略逐步实现。最后他指出,三大思维指导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以及资源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融合,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发展路径。

吴光林副校长作为学校“十四五”总规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科研两个分规划制定的主要负责人在总结中指出了关于学科建设的两点“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准确地理解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三步走”的总目标;二是明确标准,并且研制自己的建设标准;三是细化建设要点,形成工作指南;四是加快队伍建设,落实建设规划;五是处理好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省市县一体化转型这三组关系;六是围绕学科建设推进学术研究。

王建明书记发表讲话

崔新有校长发表讲话

吴光林副校长发表讲话

张晓副校长主持会议

(文:杨英;图:刘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