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路径,让立德树人落地扎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特邀常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副主任、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形势与政策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葛彦东教授来我校作研究分享交流。7月13日,讲座在定淮门校区二楼报告厅举行,图书馆6楼云教室作为分会场进行了同步直播,张晓副校长主持会议,全体教师参会。
葛教授以《意识形态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题,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任务”、“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方面展开讲座。首先,葛教授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分析论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极端重要;从“四个挑战”和“四个危险”出发,指出推进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担负新使命,更好地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构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引领力工作体系,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并从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自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自觉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等方面,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接着,葛教授对“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推动落实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发展,需要确保价值指向的一致性,创新实现方式的差异性,同时加强促进转化的协同性,遵循三个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抓好三项基本工作,在管理理念方面需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改革措施方面需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在教学方法方面需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在体制机制方面需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
最后,葛教授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方向,总结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二是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三是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导向的激励机制;四是打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在同质化发展中实现差异化推进,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张晓副校长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葛教授用理性思辨的语言给我们深入阐释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接下来的任务以及工作要求,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开展高校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也对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提出要求:课程思政无定法,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努力,我们的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春风化雨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内容渗透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图1 葛彦东教授作意识形态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的分享交流
图2 张晓副校长主持本次讲座
图3 全体教师认真聆听
(文:杨英 图:石英)